歡迎使用手機瀏覽
“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”,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9日中國共產(chǎn)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的關于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的說明中引用過的一句經(jīng)典名言。習總書記說:“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(yè)發(fā)展全局的重大戰(zhàn)略部署,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。‘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。’大家來自不同的部門和單位,都要從全局看問題,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,是否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(yè)長遠發(fā)展。”這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“堅持從大局出發(fā)考慮問題”。
“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”這句話的出處,是陳澹然的政論文《遷都建藩議》。陳澹然是安徽桐城人,生活的年代是清末民初。他才華橫溢而恃才傲物,一時巨擘如李鴻章、袁世凱、黎元洪等都對他青眼相加,都想將他納入幕府,不過,在李鴻章那是因為有人阻撓,在袁世凱那是因為反對袁稱帝,在黎元洪那是因為鄙視黎元洪的為人庸懦,所以陳澹然并未真正參與到當時的政治生活中,他對時政的熱情與見解,也就只能訴諸筆端,發(fā)之于文字了。這些政論文字,后來基本都收錄在《寤言》中。時政之外,他還醉心文史,著有《萬國公史議》《中國通史》《陳澹然詩文集》等。
這篇《遷都建藩議》,就出自其《寤言》,創(chuàng)作時間是甲午海戰(zhàn)失利之后。自鴉片戰(zhàn)爭起,清政府在與西方列強的沖突中,就處于屢戰(zhàn)屢敗的境地;到甲午一戰(zhàn),竟然敗給了一向被中國視為“蕞爾小國”的日本,更是讓朝野震動。當此之時,中國到底何去何從,就成了盤旋在許多人心頭的大問題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陳澹然寫下了這篇《遷都建藩議》。
用今天的話語來講,“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”,講的其實就是全局與局部的關系:考慮和處理問題,要從全局出發(fā),當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發(fā)生沖突時,要以大局為重。斤斤于局部的利益,而使全局的利益受損,那么局部的利益也終難保全。
道理這么好懂,為什么總會有人犯“不謀全局”的錯誤呢?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就是當事人太看重局部的私利。他們看不清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,不肯為全局做出一點點犧牲,其結果就是那句成語所講的: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。”當整個局面惡化,大局難以保全的時候,局部的利益其實也就喪失殆盡了。
不過我們剛才所說的情況,僅僅是“不謀全局者”中最常見,當然也是最簡單的那一種情況。它的根本原因,我們也可以歸結為個人或小集體中常有的自私自利。但也有很多時候,當事人“不謀全局”的原因,并非是他們“不想謀全局”,而是因為他們根本就“不能謀全局”。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“全局”觀。
所以,“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”,指的不僅僅是一種顧全大局的態(tài)度,也是一種把控大局的能力。而要擁有這種態(tài)度、獲得這種能力,最根本的一點,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。在很多時候,你的格局有多大,你的“全局”就有多大。我們說“不能”謀全局也罷,“不想”謀全局也罷,說到底,還是自身的格局不夠。而要提升自己的格局,不外兩點:一是技術層面的,就是要不斷學習本領,提高自己的眼界,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,特別是系統(tǒng)思考問題的能力,這就需要有開闊的心胸,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態(tài)度,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種“本領恐慌”,一般來說,本領多了,眼界開闊了,格局也會隨之而擴大;二是態(tài)度層面的,就是要擺脫那種從私利、從眼前利益出發(fā)的態(tài)度,做人做事要從長計議,從大處著眼,這樣雖然從眼前來看你可能吃點虧,但從長遠來看,得到的必將更多。個人如此,政黨乃至國家也是如此。
關于我們 聯(lián)系我們 網(wǎng)站地圖 用戶調(diào)查
共產(chǎn)黨員網(wǎng)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