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渡拒馬河,
百花山在望。
建立挺進軍,
深入敵心臟。
……
這首詩,是1939年2月,八路軍120師副師長蕭克赴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途中創(chuàng)作的。
為了在冀熱察地區(qū)堅持游擊戰(zhàn)爭、創(chuàng)建抗日根據地,1938年11月25日,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,派蕭克前往工作,并成立軍政委員會,統(tǒng)一領導軍隊及地方黨政工作。
1939年2月7日,挺進軍在平西組成,蕭克任司令員兼政委,統(tǒng)一領導平西、平北和冀東的抗日武裝。
當時,冀熱察平西、平北、冀東三塊根據地被日偽分割,互不相連。根據黨中央開展華北敵后抗戰(zhàn)的總要求,蕭克認真學習克勞塞維茨的《戰(zhàn)爭論》和毛澤東的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,從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”,聯想到冀東大暴動,他想:如果平西能夠鞏固,翼東繼續(xù)堅持,又把平北發(fā)展起來,就能形成常存有余不盡之氣。
為此,蕭克特別重視開辟平北,認為平北開辟起來,便成了平西向冀東、熱河開拓的前進陣地,成了平西與冀東的交通支點,也就是將來冀東與平西連成一片的接合部。
1938年5月、1939年夏,八路軍兩次挺進平北,因為種種原因因,都沒在平北站穩(wěn)腳跟。1939年10月,他派白乙化率領10團第三次挺進平北。部隊所到之處,堅決執(zhí)行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政策,宣傳群眾,武裝群眾,瓦解敵軍。在豐灤密地區(qū)很快站住了腳。1940年夏天,平北根據地基本建成。
經過一年多艱苦卓絕的斗爭,1941年,平西、平北、冀東終于連成一片,建成了擁有320萬人的抗日根據地。不但從西、東、北對日偽華北政治、軍事中心北平形成包圍之勢,也把北平與山海關分割開來,還威脅日偽統(tǒng)治的天津、張家口、承德等重要城市。
蕭克是名儒將,除了開頭提到的詩作外,在抗日的烽火硝煙中,他還創(chuàng)作40余萬字、反映井岡山時期紅軍斗爭的長篇小說《羅霄軍》。50年后改名《浴血羅霄》出版,1991年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榮譽獎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